

近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国家标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下称《风控指引》),对网络消费贷催收的范围、术语和定义、贷后催收风险控制的总体要求以及催收工作管理、金融机构责任、第三方催收机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规定。
应该说,《风控指引》是我国首个聚焦贷后催收业务的国家级规范。相比2024年5月发布的《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下称《业务指引》),它具有更高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其发布有效填补了贷后催收环节长期存在的规范空白,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升从业机构合规管理水平、识别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了权威依据,是贷后催收行业迈向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国家为何要发布《风控指引》,它与《业务指引》有哪些不同之处?众所周知,随着民众触网人数的剧增,广大民众的金融生活从线下步入线上,网络贷款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据《2024—2029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年底,全国互联网金融用户数已达到7.6亿,国内消费信贷规模达到57.8万亿元,其中网络消费贷款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而且,随着数字金融的日益普及,未来网络消费贷的参与人数会更多,规模也会更大。网络消费贷直接关系到数字金融、普惠金融的质量,是金融机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网贷催收内控管理,规范约束网贷催收行为,确保网贷质量,保护网贷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是金融机构、网贷第三方催收机构以及广大网贷消费者的共同愿望。
然而,之前发布的网络消费贷《业务指引》属于行业自律性规范文件,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而网络消费贷如今已越来越活跃,深入民众的金融生活,必须有更具国家权威性的催收风险控制指引,才能进一步规范催收行为,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贷在催收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暴力催收屡禁不止,逾期后频繁骚扰借款人亲友,甚至采用威胁、侮辱等非法手段施压,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个人信息滥用问题严重,部分机构将用户敏感信息转售给第三方,导致消费者遭遇精准营销骚扰或诈骗风险。此外,还存在利率及收费不透明、诱导性营销与过度负债、行业风控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网络消费贷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引发了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必须有一个国家级风控指引来对网络消费贷进行有效规范约束,才能净化行业生态,遏制催收行为跑偏。
《内控指引》与《业务指引》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发布主体与效力层级不同。《业务指引》是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规范文件;而《内控指引》是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国家标准。二是适用范围有差异。《业务指引》既适用于网络消费贷催收,也适用于非网络消费贷催收业务;而《内控指引》则专门聚焦于个人网络消费信贷领域的贷后催收。三是二者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随着《内控指引》的发布,《业务指引》也宣布废止。四是核心内容侧重点不同。《业务指引》强调操作层面的规范,例如催收记录保存期限、投诉处理流程等具体执行要求;而《内控指引》更注重宏观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监督,并强化“依法合规、平等客观、保护隐私”等三大原则。五是制定背景与目标不同。《业务指引》旨在解决催收行业的乱象,填补临时性规范的空白;而《内控指引》则旨在统一行业标准,遏制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催收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风控指引》将会产生五方面影响:
首先,能有效填补规范空白,将网络消费贷催收行为引向健康轨道。该指引是我国首个聚焦贷后催收业务的国家级规范,有效填补了贷后催收环节长期存在的规范空白。它为加强行业自律管理、提升从业机构合规管理水平、有效识别暴力催收、骚扰行为等违法违规操作提供了权威依据,对遏制违规违法催收将起到积极作用。
其次,能有效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将网络消费贷催收推向“合规”轨道。该指引明确了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在贷后催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范,包括制度管理、组织和人员管理、业务管理、金融机构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管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的要求。这使得参与网络消费贷的市场主体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应遵守的规则,迫使其按规矩行事,不再任性而为。同时,这也有助于有效识别和遏制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再次,能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将网络消费贷置于安全可靠的状态。该指引明确了催收行为的边界,并对催收对象进行限制,强调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除非在特定情况下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协议约定,例如在债务人失联、死亡等特殊情况下可联系相关人,但不得透露欠款详情。此外,该指引还对催收时间与频率进行了明确约束,规定催收不得在每日22:00至次日8:00进行,以保护消费者正常生活不受干扰。
尤其,通过禁止暴力威胁、诱导违法还款、频繁骚扰等行为,减少对债务人及其关联方的干扰,能有效遏制泄露隐私、伪造身份等乱象。这不仅廓清了债务人与其他关系人的“权责”关系,更能有效遏制网贷催收机构的恣意妄为,将网络消费贷催收行为框定在“合法”区间,避免网络消费贷催收诱发出各种社会经济矛盾。
第四,能有效促进负责任金融行为,为网络消费贷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生态。该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审慎开展个人网络消费信贷业务,全面评估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并向具备借款条件的借款人推荐合适的贷款产品。这对开展网络消费贷的金融机构来说,将起到有效的提醒作用,把控好网络消费贷发放的“度”,避免为了利益盲目诱惑民众加杠杆进行网络消费贷,防止网络消费贷规模任意扩张而滋生各种金融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应在贷款合同或服务协议中突出标识关键信息,提醒借款人认真阅读,切实履行负责任金融的理念。这有利于对网络借贷人产生积极而正面的引导作用,使网络借贷人对网贷心存敬畏,根据自身能力借贷,杜绝无视自身还款能力及相关违约规定而盲目借贷的不负责任行为,避免因网络消费贷违约而对自身声誉和形象带来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实施机构责任绑定。金融机构应对第三方催收机构的资质和合规性进行严格筛选,并承担连带责任,避免“一转了之”的推诿现象。尤其在技术手段约束方面,要求全程录音并保存至少2年,催收人员需明确表明所属机构,智能语音机器人每日主动通话不得超过3次,确保行为可追溯。
此外,通过设定准入标准和违规处罚机制(如“黑名单”制度)等,加速淘汰不合规机构,推动催收行业向透明化、专业化方向转型,让网络消费贷催收始终运行在“合法”轨道上,不断净化网络消费贷生态。
最后,该指引能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推动行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方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将持续推动标准落地实施,不断加强贷后催收自律管理,推动贷后催收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该指引的实施标志着贷后催收行业迈向了更加规范和健康的发展阶段,对于网络消费贷管理,尤其是催收环节,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整个行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方向。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